胆囊炎的特点及防治
胆囊炎在临床发病率比较高,且容易反复发作,并常与胆结石合并存在,为消化道常见临床疾病。
概念
胆囊位于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肝的胆囊窝内),有浓缩和储存胆汁之作用。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一般来说,胆囊炎为各种因素引起的胆囊粘膜发生炎症。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病因
1.饮食失调:饮食没有规律,饥饱失常,过度肥腻,烟酒等刺激等,均可引起胆汁代谢紊乱,致胆囊壁炎性水肿。
2.激素失常:女性激素过高,或者失调,常为胆囊炎发作的原因。
3.免疫低下:免疫低下,常可引起细菌感染,致胆囊发炎。
4.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或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亦可引起胆囊炎发作。
5.胆结石或慢性肝病:胆结石或慢性肝病患者胆汁代谢紊乱,并可引起菌群失调等,故很容易发生胆囊炎症。
6.肝病毒感染:肝脏病毒感染后,患者胆囊炎的发病率较未感染者升高。
7.其他:胆囊炎与生存环境,便秘,胃肠道病变,胰腺病变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及检查
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呈胀痛,可伴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出现胆道梗阻者可出现阻塞性黄疸。腹部检查可见右上腹部及上腹中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
常见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胆囊B超,MRCP,血、尿淀粉酶等检查。
诊断
1.急性胆囊炎
①多以食用油腻食物为诱因。②突发右上腹持续性剧烈疼痛伴阵发性加重,可向右肩胛部放射,常有恶心、呕吐、发热。③右上腹有压痛、肌紧张,墨菲征阳性,少数可见黄疸。④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清黄疸指数和胆红素可能增高。⑤B超可见胆囊肿大,胆囊壁增厚或毛糙,囊内有浮动光点,伴有结石时可见结石影像。⑥X线检查:胆囊区腹部平片可有胆囊增大阴影。
2.慢性胆囊炎
①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有右肩胛区疼痛。②有恶心、嗳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③病程长,病情经过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的叩击痛。⑤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阳性。⑥B超可见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⑦胆囊造影可见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等。
治疗
1.一般治疗
①积极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及并发症,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胆道寄生虫病的发生,并积极治疗肠蛔虫症。②生活起居有节制,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保持乐观情绪及大便通畅。③本病若有结石,或经常发作,可考虑手术治疗。④应选用低脂肪餐,以减少胆汁分泌,减轻胆囊负担。
2.西药及手术治疗
根据胆囊炎的特点,进行抗感染,解痉止痛,利胆消炎等治疗。若是出现脓毒血症,应做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进行抗生素选择治疗;若是出现胆结石引起的梗阻、胆囊坏疽及穿孔,可择期手术治疗。
3.中药治疗
胆囊炎在中医称之为胁痛或胆胀,病位在胆,与肝、脾有关。多与湿热郁滞,或者气滞血瘀,或胆腑郁滞等有关,治疗上应清利湿热,疏肝利胆,化湿消滞等为主。
预防
1.饮食上:平日应低脂饮食,发作时尽量无脂饮食。同时要少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及戒酒。
2.保持大便通畅,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胆囊炎症。
3.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性格急躁多怒,导致肝气不疏,胆汁不循肠道,而诱发胆囊炎。
4.多动少静,加强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5.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肝病,胆结石,胰腺炎,胃肠道疾病等。
江西治未病提供中医知识的普及,养生饮食指导及建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zzbx/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