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症概述
胁痛是以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称“胸胁痛”、“胁下痛”、“季肋痛”。两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循行所过,故胁痛主要和肝胆的疾病有关,多由肝气郁结、瘀血或者外感病邪等引起。但内伤胁痛者十之八九,较为多见,外感胁痛则往往少见。
现代医学所说的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胁肋部外伤等病变所引起的疼痛均可按本病灸法进行灸治。
2病理阐述
本病的发病原因颇为复杂,大凡外感、内伤诸证,均可导致胁痛。《会心录》说:“胁痛一证,不徒责在肝胆,而他经亦累及之。有寒、热、虚、实不同,痰积、瘀血之各异。”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即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邪侵袭、痰饮内停、肝阴不足等,如此种种均可导致肝胆之经气失调,气血阻滞,胁肋作痛。
1.肝气郁结
2.瘀血停留
3.外邪侵袭
4.痰饮内停
5.肝阴不足
3灸疗辨证
肝郁气滞:症状表现——胁痛以胀为主,或如刺痛,或左或右而无定处,或伴有胸闷不舒,乳胀,噫气泛酸,甚则腹部胀满,胃呆食少,多与恼怒、抑郁有关,舌苔薄白,脉弦。
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5天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④灯火灸:阴灯灼灸法,每天或隔日灸1次,至病愈为度。
灸疗原则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以取足厥阴、足少阳和肝之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肝俞、期门、丘墟、太冲。
随症加穴①胁肋刺痛者,加大包、阳陵泉;
②泛酸者,加公孙;
③胃呆食少者,加中脘、足三里。
方义说明肝经之募穴期门配以肝俞,俞募相配,疏肝调气;肝经之原穴太冲与胆经之原穴丘墟相伍,疏肝利胆,活络镇痛。
瘀血阻络:症状表现——胁肋刺痛,固定不移,痛势持续而阵发加重,入夜尤剧,拒按,或由外伤引起,或有胁下肿块。舌呈紫色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
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
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灸疗原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以取足厥阴、足太阳、足太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膈俞、肝俞、血海、三阴交、行间。
随症加穴①胁痛如刺者,加支沟、阳陵泉;
②隐痛者,加章门、京门;
③胁下有肿块者,加痞根。
方义说明血会膈俞,配血海、三阴交活血化瘀,行间为肝经之荣穴,配肝俞有疏肝理气止痛之功,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通,通则不痛。诸穴协用,胁痛可止。
外邪侵袭:症状表现——胁肋抽掣冷痛,或灼热疼痛,或兼有胀痛,同时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寒热往来等。舌苔白滑或黄,脉弦。
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每次选2~5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黄豆大或如半枣核大,根据病情可每日或隔日灸1次,亦可3日灸1次。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灸疗原则和解少阳,祛邪通络。以取督脉、手足少阳经穴为主。灸疗处方大椎、外关、中渚、足临泣。
随症加穴①胁肋剧痛者,加阳陵泉、支沟;
②目眩耳聋者,加阳白、翳风。
方义说明外关、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穴,疏解少阳之邪;大椎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通阳达表,而去寒热;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祛邪热而通经络。加支沟、阳陵泉,以宣通三焦气机,舒筋通络而镇痛;加阳白、翳风,以清泄少阳经之风热,定眩复聪
痰饮内停:症状表现——胸肋胀痛,胸闷气短息促,伴有咳嗽,呼吸时其痛加剧,咳痰稀薄。舌苔白腻,脉象细弦或沉滑。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灸疗原则宣肺理气,化痰蠲饮。以取手太阴、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尺泽、列缺、天突、足三里、丰隆。
随症加穴①胸肋剧痛者,加内关、阳陵泉;
②气逆作喘者,加膻中、鱼际
方义说明尺泽、列缺,宣泄肺气;天突肃降肺气;足三里、丰隆,调理脾胃而杜痰饮之源。加内关、阳陵泉以宽胸利胁,理气镇痛;加膻中、鱼际以清肺降逆而平喘。
肝阴不足:症状表现——胁肋部隐隐作痛,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昏目眩,视物不清,劳累时明显,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多见于久病之后的慢性病衰弱患者。
灸疗方法:
①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3~7壮,每日1~2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灸疗原则滋阴柔肝定痛。以取足少阳、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经穴和肝之背俞穴为主。
灸疗处方肝俞、风池、曲泉、三阴交、太溪。
随症加穴①胁肋隐痛者,加阳陵泉、丘墟;
②头昏目眩者,加百会、阳白。
方义说明诸穴合用,有养阴和络清热之功,则胁痛之证自可缓解。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1.《针灸甲乙经》
卷九: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2.《脉经》
卷十:初持寸口中脉如细坚状,久按之大而深,动苦心下有寒,胸胁苦痛,阴中痛,不欲近丈夫也,此阴逆,刺期门,入六分,又刺肾俞,入五分,可灸胃管七壮。
现代灸疗文献1.化脓灸治疗慢性胆囊炎10例张林灿浙江中医杂志,30(11):
治疗方法:将艾绒搓紧,捻成麦粒状或上尖下大的圆锥状。先取胆囊穴、阳陵泉,均为双侧,在穴位上涂些许凡士林,放置艾炷,然后用线香点燃。灸完1壮后,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的穴位。再左右各续灸7壮。接着患者再俯身,依前法灸双侧胆俞穴,亦左右各续灸7壮。灸完过1小时后贴灸疮膏,促其化脓。
治疗结果:灸后1周观察,2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7例好转(腹胀腹痛、嗳气泛酸症状消失,但进食油腻则有不适;或仍有嗳气、泛酸),1例无效(症状没有改变)。
2.耳穴配合艾灸治疗慢性胆囊炎80例王宗江李福臻中国针灸,20(8):
治疗方法:右耳取肝、胆穴,左耳取脾、胃穴,时间30分钟,每人2次,20天1个疗程。另用艾条悬灸神阙穴30分钟,每天1次,疗程同上,以皮肤温热发红为度。
治疗结果:80例患者中,痊愈28例,好转4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3%。
3.麝香丸药灸治疗急性胆囊炎王前琼中国中医急症,12(6):
治疗方法:取麝香、樟脑、冰片等研粉制成0.5cm大小丸药,再用纱布包裹,置于酒精灯上炙烤。基础穴位为人中、神阙、涌泉、内关、足三里,再加丘墟、阳陵泉以疏肝利胆、消炎排石。先灸,采用雀啄灸。所灸次数和时间以患者症状缓解后即止。每日可灸1~2次。
治疗结果:一般灸5分钟可见明显疗效。
Tel:识别郑州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zzbx/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