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性内脏痛,有如下三方面的临床特点。其一,其疼痛基本上都发生在相关脊椎错位的“即刻”,这也是病员因此而就医的首发病症,此时相关内脏(如胃粘膜)并无炎症、甚至溃疡等病理改变出现(部分“脊柱障碍”性心、脑及脊髓病症例外),有的数年、甚至十数年查不出任何真正的病理改变,最常见的莫过于右季肋痛性、症状性慢性胆囊炎,对此,钟景福等人在从事8年的B超检查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其二,“脊柱障碍”性内脏痛的程度、或其加重与急性发作,与其导致的相关内脏之功能或器质性病变的程度无明显关系,即与“脊椎错位的程度和其病理改变的程度明显呈正相关”。其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当错位的脊椎彻底复位后,其导致的“内脏痛”,大都迅即消失、内脏病症也随之不药而愈;而一些非“脊柱障碍”性内脏痛,以胃炎为例,由不洁饮食(大都为沙门氏菌属感染)造成的急性胃肠炎,其疼痛必须要等到细菌感染全部消除、胃肠粘膜的炎症或溃疡消除并全部愈合后,方能最后消失,是绝对不可能如“脊柱障碍”性内脏痛那样“迅即消失”的。再如各型心脏病:风心、肺心、冠心、高心等,临床上较少发现有心前区痛,而有心前区痛者,绝大部分(90%以上)为“脊柱障碍”性。从以上的临床表现和实事来看,“脊柱障碍”源性的“内脏痛”,并非真由内脏病症者直接引起,纯属神经性。为了解释和明确这一独特的临床征象,并区别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内脏痛。
前面已阐明过脊柱错位导致内脏病症的基本神经病理改变,其疼痛主由交感递质陡然下降、副交感递质陡然相对升高,而继发内脏平滑肌痉挛性收缩等病理改变所致;脊神经前支中感觉纤维在根部受刺激,其末稍感受器分布的区域(恰为某受累脏器在体表投影处)自发性疼痛产生,有的患者甚至述及衣服擦着患区皮肤就疼痛加剧;前支中的运动纤维兴奋性增高,而出现胸腹壁肌肉痉挛性、持续性、疼痛性收缩。再则,向中枢传递内脏某些特殊感觉(如胃饱胀感、膀胱尿胀感、直肠的便意感等)由副交感神经所司,由于副交感递质相对过剩,而“自发性”地出现胀痛不适等异常感觉——而不管该脏器是否出现什么病理改变、或病变程度如何。所以,“脊柱障碍”虽有各式各样、不同程度的内脏病理现象出现,但其疼痛产生的本质,仍然是神经性的。
神经解剖学告诉我们,植物神经有向中枢传递内脏损害而致痛觉之功能。导致内脏损害的病因很多,有理化的,有生物性的(如各种炎症),各种损伤,如牵拉、绞扎、套叠、痉挛、缺血及外伤等,为区别于“根性内脏痛”,将上述原因导致的内脏痛可特称之为“真性内脏痛”。
综上所述,脊柱相关性内脏痛,其产生的根本的直接原因为神经性,与继发的内脏病理改变的性质与程度基本无关。故当相关的脊椎一复位,神经性病因一去除,“内脏痛”亦迅即消失,继发的内脏病症也不药而愈,出现这一奇特的临床现象和神奇疗效,就不难理解了。也在此点上,大大有别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内脏痛。
(文本选自百川脊柱健康学系列丛书之《脊柱疾病病因病机学》节段,作者:黄开斌)
百川健康文化中心:
-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zzbx/1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