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病率及流行病学
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胆囊疾病,主要由胆囊的慢性轻微炎症造成,女性患者常多于男性,50-70岁好发。长期存在的慢性胆囊炎可导致胆囊壁钙化,被人们称为“瓷胆囊”。在所有胆囊切除的样本中,瓷胆囊的发生率为0.06%~0.08%。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癌变发生率为12%~61%。3.临床表现间歇或持续的右上腹疼痛是最具特征的症状,在发病时突然疼痛。这种疼痛多由胆囊管阻塞所造成胆囊壁的张力增加引起。疼痛一开始出现于上腹部和右上腹部,也可以放射到肩部或者背部。疼痛持续30-60min,极少数的人持续数小时。疼痛的发生多是由于饱餐或者是由油腻食物引起。很多患者出现急性腹痛并伴随恶心。其他非特征性的症状包括:嗳气、腹胀或上腹部的饱胀感。临床体格检查查出上腹部明显增大的胆囊时考虑胆囊积水。4.病理生理学慢性胆囊炎的特征性表现是纤维化,它可导致胆囊缩小。胆囊的黏膜层一般完整。经组织学检查,胆囊壁可见单核细胞浸润并伴随浆膜层的纤维化及水肿。瓷胆囊用于描述胆囊壁广泛钙化引起的胆囊变脆及蓝色样变的病理改变。5.影像学
肝功能检查,血清淀粉酶及白细胞计数为非诊断性的检查。(1)放射线摄影:15%~20%的胆囊结石患者因含有足够钙质的结石,在X线检查上可以显影(表87-3)。瓷胆囊呈圆形,非透明,边缘呈环形钙化或结石内部出现不规则的钙质沉积。(2)CT:CT表现为胆囊缩小,胆囊壁呈软组织密度增厚和胆囊结石(图87-8)。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在动态CT扫描上,薄的胆囊壁与相邻的肝组织在动脉期及静脉期呈相对等密度。胆囊癌患者的胆囊内壁更厚,动脉期出现强化,门静脉期呈相对等密度。瓷胆囊表现为增厚的胆囊内壁呈厚层不均质的钙化壳(图87-9)。(3)MRl:胆囊体积缩小并且胆囊壁不规则增厚。MRI可显示1型胆囊壁增厚方式。胆囊结石也可观察到。增强后,胆囊壁的强化比急性胆囊炎程度轻。强化特点为轻、慢、延迟时间长。1型胆囊壁增厚在MRI上可以观察到明显分界的两层,内层为薄的、均一的低信号带,外层为厚高信号带。其他表现包括胆囊壁索条状影,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周围积液及胆囊周围脂肪信号改变。然而,这些表现比急性胆囊炎较少出现。(4)超声:超声表现为胆囊体积缩小、壁增厚及胆囊腔内结石。胆囊无增大,墨菲征阴性和胆囊充血。(5)核医学:28%~9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核素肝胆显像为正常,尤其是无症状患者。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患者,由于胆囊(主要在胆囊管)内胆汁浓缩,可使胆囊不显影。在检查的第一个小时内,在胆囊显影前肠道显影考虑患者为慢性胆囊炎。临床及影像学相结合使核医学检查胆囊炎的准确性提高。(6)PET/CT:PET显示胆囊区摄取增加,肝脏边缘摄取减低,肝脏区呈中央摄取低而边缘摄取高的环征。6.鉴别诊断其他病因导致的急性上腹部疼痛应包括在鉴别诊断中,包括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或者肠易激综合征。其他可导致胆囊壁增厚的疾病也需要考虑.慢性胆囊炎的诊断要基于胆囊壁增厚、胆囊结石及胆囊缩小等征象来共同判断。
7.治疗(1)内科治疗:内科治疗旨在溶解胆结石。包括:口服溶解剂熊去氧胆酸及鹅去氧胆酸片。体外冲击波碎石伴口服溶解剂。甲基叔丁基醚接触溶解(MTBE)。膳食疗法主要强调食用低脂饮食,适合胆囊炎复发的患者。(2)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是腹腔镜胆装切除及胆囊切除。瓷样胆囊:由于瓷胆囊患者有较高的胆囊癌发病率,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内容摘自于《腹部影像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济源二院齐豫生编辑审校济源二院齐豫生喜欢吗,点个赞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zzbx/1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