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关大博带领的国际团队发布的《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报告》和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减排新观点,即中小型新兴排放经济体将是全球未来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力军,而发达国家应为其未来发展腾挪碳排放空间。
该报告涵盖了全球50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并精细化核算了不同能源品种及产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揭示了新兴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征。
团队基于新兴经济体碳排放清单数据库的最新研究发现,-年间,有50多个新兴经济体年排放增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虽然绝大多数经济体的排放量不足全球总排放的1%,但整体排放总量却是全球第三大排放体——印度的1.6倍。而这些国家未来的工业化进程所驱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导致碳排放持续增长,这无疑对本世纪末温升控制在1.5℃内的目标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何聚焦新兴经济体碳排放?入选报告的50个新兴经济体有何特点?研究新兴经济体的碳排放对于我国参与气候应对有何意义?
报告主编、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关大博表示,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数据话语权基本掌握在西方数据库手中,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排放国,而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及南南合作发声,而数据是这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在10月25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关大博对《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进行解读。受访者供图
新兴经济体是未来全球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
新京报:成立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团队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碳核算?
关大博: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是年联合中国、英国、美国等多国学者联合成立的学术研究团体。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尺度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整体做到全透明、可比较、可验证,争取为我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编制出精细化的排放核算清单。最重要的是,我们发布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并免费面向学术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大趋势,未来二氧化碳排放将持续导致全球不断升温。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中,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是持续升高的状态,按照现有的趋势,全球升温将导致非常高的气候风险,地球温度将提升4℃-7℃。全球气候变化公约《巴黎协定》要求全球将平均升温限制在2℃,争取控制在1.5℃,在此目标之下,我们如何规划碳排放空间?这就涉及一个问题——要把账算好,也就是最基本的碳核算问题。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下,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成为准确掌握未来排放趋势、有效开展各项减排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以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础。
新京报:今年是团队第二次发布新兴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报告了,为什么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zlff/15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