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绝学:附子一味,配伍得当效奇异!
导读有着“扶阳第一要药”美称的附子,或救人于生死一线,或毁人于顷刻之间,任性地左右着人之生死。但它又是上天赐予人间不可多得的扶阳升阳之物,只因附子有大毒,很多人对它敬而远之。然钟情于它的人,历来不会由于它的毒性而阔别它、疏忽它的存在,比如文中的这位老中医,不但不排挤它,更是对它大有研究,无妨一起来看看!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是一味著名的经常使用中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和非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具有强心和镇痛作用。中医认为附子有回阳救逆,温肾阳,祛寒止痛等功能。主治阳虚厥逆,大汗亡阳,阴盛格阳,虚寒吐利,亲信冷痛,风寒湿痹,阴水浮肿等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附子性味辛温大热,有温补阳气的作用,然其性刚强,有一定的毒性,很少单独运用,需和其他中药一起配伍运用。只要辨证准确,配伍适当,常常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
附子为历代医家所习用。如汉朝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附子的方剂达36首之多。明朝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补略》中指出:“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他又在《景岳全书·热略》中指出:“附子性悍,独任难堪,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以补培之无往而不利矣。”又说:“附子之性,热而刚急,走而不守……正欲用其热性以回元阳,以补脾肾以行参芪熟地等功。”虞抟说:“附子禀雄浑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12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正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冷湿。”吴绶说:“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者,甚则唇青囊缩者,尤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邹老在临床上常应用附子,而未曾产生过中毒现象,然用附子多配以干姜(生姜)、(炙)甘草,既可助附子温阳,又可解附子之毒,确保无虞。
1、临床运用
1.阳气衰竭的休克、心力衰竭而致阴水等证
附子配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茯苓等,具有温阳救逆,强心固脱的作用,多应用于阳气衰竭的休克、心力衰竭而致阴水等症。
2.虚寒性支气管哮喘
附子配麻黄、桂枝、细辛、干姜、五味等,具有散寒定喘的功效,多应用于虚寒性支气管哮喘。
3.虚寒性阴疽
附子配肉桂、熟地、鹿角胶等,具有温补肾阳以散寒凝的功效,多应于“阴疽”(骨结核)属虚寒之证。
4.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属寒性者
附子配白花蛇、蜈蚣、苍术、独活、当归等,具有祛风湿、散寒而镇痛的功效,多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属寒性者。
5.虚寒型慢性胆囊炎
附子配大黄、细辛、绵茵陈、郁金等,具有散寒止痛、温通利胆的功效,多应用于慢性胆囊炎(胆绞痛)属虚寒型者。
6.阳气亏虚引发的眩晕及心动过缓等症
附子配党参、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等具有温补阳气的功效,多应用于阳气亏虚引发的眩晕及心动过缓等症。
7.虚寒性泄泻及胸痹之症
附子配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等,具有温补脾阳而止泻和温补心阳而治胸痹的功效,多运用于虚寒性泄泻及胸痹(心绞痛)之症。
2、体会
附子为温阳之猛将,临床上只要具有阳虚之见证:面色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泄、口不渴或喜热饮或亲信冷痛、下肢浮肿、久患喘急、眩晕、心悸、关节疼痛,并舌质淡白而润,脉象沉细而迟等一派虚寒之象,都可运用附子,兼有热象者可配合清热药。邹老运用附子的剂量大多为10~15g,然多配以干姜或甘草以解其毒,没必要先煎。运用大剂量(30~60g)附子时,必须先煎2~3小时,因附子含有乌头碱,长时间的加温可破坏部份乌头碱,从而下降附子的毒性。
新媒体:王丹
温馨提示:想要得到《邹志为老中医临证治验》?点文末浏览原文,直接领走!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邹志为老中医临证治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曾志,刘凌鹰主编),终究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长沙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内蒙古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yfbf/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