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例1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蔗糖溶于水后总质量不变B.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增加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溶液质量不变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质量减小
典例2碳酸镁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10g,经测定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向其中加入g溶质质量分数为14.7%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不饱和溶液,将溶液蒸干后得到的固体质量为
A.12gB.18gC.24gD.36g
典例3科学家利用某纳米纤维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的分子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物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CO2=CH3OH+H2O
C.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1
D.该反应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典例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变化量(单位:g)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数值为8B.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
C.该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D.反应前后甲、戊变化的质量之比为3:1
典例5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化学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数据如下表: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a=11B.丁一定是催化剂
C.该反应为分解反应D.b=3
典例6密闭容器内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甲是生成物B.反应后乙物质的质量分数是18%
C.该化学反应中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是14:3D.物质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典例7在化学反应A+2B=C+2D中:已知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22:9,当6.4gB与足量A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在此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是
A.8:11B.2:11C.16:11D.16:9
典例1
D
A.蔗糖溶于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A错误;
B.浓硫酸敞口放置质量增加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B错误;
C.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溶液的状态会从饱和变成不饱和,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虽然溶液质量不变,但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C错误;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溶液质量减小,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D正确。
故选D。
典例2
B
碳酸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则恰好完全反应所得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为硫酸镁,蒸干后得到的固体为硫酸镁。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硫酸镁中的镁元素的质量与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相同。
则将溶液蒸干后得到的固体质量为(10g×%)×24/×%=18g。故选B。
典例3
C
A、生成物丙是甲醇,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12+4+16)×%=37.5%说法正确;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催化下生成甲醇和物质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有6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以物质丁是水,化学方程式为:
说法正确;
C、生成物丙和丁的质量比=(12+16+1×4):(16+1×2)=16:9,说法错误;
D、该反应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实现“碳中和”,说法正确。
故选C。
典例4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则有18g+3g+1g+2g+5g=9g+2g+8g+2g+xg,x=8,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8g-9g=9g,则甲是反应物;反应后乙的质量减少了3g-2g=1g,则乙是反应物;反应后丙的质量增加了8g-1g=7g,则丙是生成物;反应前后丁的质量不变,则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后戊的质量增加了8g-5g=3g,则戊是生成物;该反应为甲与乙反应生成丙和戊。
A、由分析可知,x=8,故A说法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是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戊,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故B说法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是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戊,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由于不知道甲、乙、丙、戊是单质还是化合物,所以该反应可能是置换反应,故C说法错误;
D、反应前后甲、戊变化的质量之比为(18g-9g):(8g-5g)=3:1,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典例5
A
由于该反应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有10g+16g+0g+2g=7g+8g+ag+2g=bg+0g+22g+cg,解得a=11,b+c=6,由表中数据可知,丁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故c=2,所以b=6-2=4。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4g=6g,故甲是反应物,反应前后乙的质量减少了16g-0g=16g,故乙是反应物,反应前后丙的质量增加了22g-0g=22g,故丙是生成物,故该反应为甲与乙反应生成丙。
A、由分析可知,a=11,故A说法正确;
B、由表中数据可知,丁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与反应,故B说法错误;
C、与分析可知,该反应为甲与乙反应生成丙,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C说法错误;
D、由分析可知,b=4,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典例6
C
A、由图可知,反应后,甲的质量减小,甲是反应物,不符合题意;
B、反应后乙物质的质量分数是:1-42%-40%-10%=8%,不符合题意;
C、该化学反应中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是:(70%-42%):(14%-8%)=14:3,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前后,丁的质量不变,丁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典例7
C
设生成3.6gD时,同时C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B、C的质量分别比=6.4g:4.4g=16:11;
答案:C。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yfbf/1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