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财经客户端」
新华财经北京12月7日电(王菁董道勇)绿色金融与“双碳”政策的背景下,中国绿色债券领域发展突飞猛进,创新券种、自律细则的推出,以及绿债数据库的建立等举措,都为中国债券市场长期发展注入活力。
在年末总结回顾之际,针对绿债市场现状与成就、绿债信披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以及未来政策建议等热点话题,新华财经专访了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凡。
减碳的时代——绿迈向“质”与“量”共同新阶段
自年开始,绿色金融概念正式走入市场,随着各部门相关规范和指引的出台,包括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等多领域,甚至资产证券化的部分品种,纷纷开始实践“绿化”。
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也随之起步,经历跨越式发展,累计发行量已达世界前列。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正从高速发展阶段,迈向“质”与“量”共同提升的新阶段。
截至年末,境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4万亿元,存量规模超过1万亿。年至年,国内绿债的年度发行规模均在亿元以上,年以来进一步扩张。数据显示,年上半年,中国绿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各项绿色金融业务的加速增长明显得益于各市场主体落实“双碳”战略意识的提升。
据刘凡介绍,作为债券市场金融基础设施,中央结算公司一直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为绿色债券提供从簿记发行、登记托管结算到付息兑付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服务境内绿债市场规模稳居前列。
近几年,中央结算公司编制并发布多只绿色债券指数及中国债券市场首批ESG评价系列产品。
具体来看,年,中央结算公司编制并发布了国内首批绿色系列债券指数,并在卢森堡证券交易所网站展示。此后,与CBI、中节能合作编制发布全球首支气候债券指数。另与兴业银行合作,编制发布全国首只绿色债券指数型理财产品。
据悉,中债指标体系的构建经过与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的多轮深入讨论,获得相关机构的认可,深圳相关部门拟将中债指标体系纳入深圳市绿色金融指标体系的地区标准。中央结算公司《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及绿色债券数据库》项目荣获港澳大湾区优秀绿色金融项目,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试点应用并逐步推广。近日,该项目还荣获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绿色金融创新奖。
如何“鉴绿”——科学量化披露与市场公信力的攻关
新兴领域往往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尤其是对真实项目属性的鉴定方面,将直接影响该市场的公信力和政策效果。
如何更好地发挥债券对绿色项目的支持作用,让“更绿”的发行人能够享受到更低的融资成本,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当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奖优罚劣,是行业期望能够通过标准、制度建设推动解决的问题。
刘凡指出:“绿债市场基础性制度仍然亟待完善。金融市场实现价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依赖于充分的、可量化的信息。绿色债券区别于一般债券的核心在于其募集资金用途的绿色属性,而识别绿色属性的关键在于募投项目对环境产生的正效益。”
因此,“可以说,科学、标准化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是绿色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刘凡称,“当前国内对于债券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没有统一规制,即便是国际上也尚无可借鉴的标准。行业标准的缺失,会导致披露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可比性。”
从募集说明书的公开披露情况看,有的券种披露到具体项目,有的券种监管规定并没有要求强制披露到具体项目,仅披露到相关类别,无法穿透到具体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信息。
刘凡指出这一现状的影响:“没有量化披露就不能比较、也无法核查,有可能滋生‘漂绿’等现象,最终受伤害的是整个市场的公信力。”
首创指标体系——实现绿色债券环境效益穿透披露
为了逐步解决绿债基础设施建设上面的不足,中央结算公司近几年一直在实践量化与信披工作。
据刘凡介绍:“从年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出现起,中央结算公司和中节能公司做了一件比较基础的事情,从全市场存量债券中,这包含地方政府专项债、金融债及公司信用类债券,逐券对他们的募集资金用途进行判断,识别出其中募集资金用途符合国际国内绿色标准的债券,这其中包括了贴标绿色债券,也包括非贴标债券,我们统称为‘实质绿’债券。”
近三年,在绿金委的指导下,中央结算公司与专业环境机构携手对“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中债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年,中央结算公司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最终设计了30个通用指标和13个适用于单一特殊指标,可用于对《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年版)》中余个行业类别可能产生的环境效益进行量化刻画,每个子行业都有一组体现其特点的对应指标组合,力求所选指标能最大程度体现绿色债券支持的每一类绿色项目的关键环境效益,实现了对绿色债券环境效益的穿透。
据悉,该指标体系是我国市场上首个应用于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较为全面系统的指标体系,在国际上也属首创,填补了绿色债券市场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空白。
刘凡表示:“与其他国内外指标相比,他们多就绿色发展战略、组织架构等定性指标进行相关定性描述,所设计的定量指标针对的是大行业,尚未具体到每一个细分子行业,针对单个细分行业某些指标不适用,无法得出资金支持项目的具体二氧化碳减排量等环境效益信息。”
同时,在中债指标体系基础上,中央结算公司在今年9月下旬上线了全国首个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数据库(以下简称“绿债数据库”)和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门户。绿债数据库涵盖了从2年至年存量“实质绿”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基本信息、募集资金所投项目信息及其披露的项目环境效益数据,用户可以查询和下载环境效益数据。
对于发行人而言,有助于其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接受市场监督,防止“漂绿”等行为;对于投资人而言,有助于其降低甄别成本,快速找到符合其投资理念的绿色标的,也使得资金能更多投向环境效益更加显著的项目。
此外,绿债数据库还有另一项功能:测算债券市场对绿色发展的贡献。以碳减排为例,入库的全部“实质绿”公司信用类债券披露的募集资金所投项目环境效益按资金与总投资比例计算,总计能够带来万吨二氧化碳减排。以此推算,假设未披露环境效益的债券单位资金的碳减排贡献也能达到同样水平,则全部“实质绿”债券每年可帮助实现2.6亿吨碳减排。
建议制定差异化激励政策——优先审批、不设评级门槛、税费减免等多管齐下
为更好推动绿色债券持续健康发展,从发行人角度出发,在约束和监管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给予支持政策,包括评级门槛取消、减免税费和简化审批流程等,引导资金流向符合标准的绿色金融领域。从投资者方面,则需进一步完善披露体系透明度,并鼓励创新更多新品种,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可选范围。
对于后续绿债市场发展建设,刘凡也提出五条中肯建议:
一是建立统一的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并在金融机构(如绿色信贷)探索拓展应用。
刘凡称:“建议主管部门助力推动中债指标体系升级为行业标准、地区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建议中债指标体系不仅应用于绿色债券领域,而且也可以应用于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领域。
同时,刘凡表示:“希望鼓励发行人按照中债指标体系进行披露,建立统一环境效益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细化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引;根据国家政策调整,持续优化中债指标体系,建议强制披露核心指标,鼓励披露辅助性指标。”
二是使用统一的绿债数据库,加强绿色债券及绿色信贷环境效益信息的穿透披露。
“建立阳光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建议在统一的绿债数据库披露环境效益信息,穿透披露并公开展示债券投资项目对环境效益的贡献,加强绿色债券信息披露透明度的同时,也对绿色信贷投向项目起到监督检验的作用,有效防止‘漂绿’‘洗绿’等行为。”刘凡称。
三是对符合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的债券,发行不设评级门槛,并优先审批。
刘凡建议,简化绿色债券发行的审批程序,对绿色债券优先审批,真正提高绿色资产的流转效率。对于优质绿色债券发行人,在后续发行过程中,从程序上设立绿色通道,无需再次审批,鼓励直接发行。
四是对符合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的债券,制定差异化监管和激励政策。
宏观评价方面,刘凡建议:“在宏观审慎评估(MPA)指标体系中增设绿色债券发行、投资和承揽承销等指标及其分值;优先选择符合中债指标体系披露标准的绿色债券纳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质押品池。”
税费优惠方面,刘凡表示,可以对绿色债券的发行机构给予利息所得税一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对商业银行持有的绿色债券降低一个百分点的风险计提;并允许发行的绿色债券资金用于绿色项目补充营运资金,提高募集资金使用的信息披露透明度。
此外,刘凡还建议相关部委尽快将符合“实质绿”标准、产生环境效益的项目进行绿色核证设计成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产品,使得企业不仅能从政府拿到补贴,也能尽早拿到市场补贴。
五是对符合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标准的债券,推动跨境交易。
“希望允许绿色债券在卢森堡、新加坡等国际交易所进行境外交易,在中央结算公司办理结算,并允许境外投资者以绿色债券作为质押品进行回购交易。”刘凡称。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yfbf/1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