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5分)某同学对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作了如图所示的改进。
(1)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为________。
(2)硫燃烧产生的SO2可以溶解在NaOH溶液中,该反应与CO2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反应相似,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下列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观察两种气体的颜色
B.扇闻两种气体的气味
C.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NaOH溶液中,观察现象
(4)该改进实验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
12.(8分)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法认识“空气”。
(1)从分类角度:空气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温下,氮气沸点-℃,氧气沸点-℃。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1/10体积,其主要成分是________。
(3)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________。
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有________(填标号)。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13.(7分)某课外兴趣小组设计利用废旧干\电池中的锌皮和未知浓度的稀盐酸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验证气体中是否含有杂质。实验装置图如下: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
(1)装置A中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实验中看到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说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杂质水。为了检验气体中还可能存在的杂质,可将E装置连接到上述装置________(填序号)之间,气体从________(填a或b)进入装置E。
(3)D装置中的试剂是________(写出名称)。
(4)下列收集氢气的方法中符合题意的是________。
A.排水法B.向下排空气法C.干瘪的塑料袋D.塑料瓶
14.(7分)某学习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CO2的制取及性质探究实验。
资料卡片:20℃时,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氢氧化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7.3g。20℃时,碳酸钠、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1.8g和9.6g。
请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装置A是用大理石制CO2的装置,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在a处检验是否有CO2逸出的操作是_________。
(2)装置C中放有干和湿的pH试纸各一张,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湿pH试纸显示pH约为6,干pH试纸显示pH仍为7,实验结论是_________。
(3)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观察到溶液中有白色沉淀(NaHCO3)出现,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4)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15.(7分)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
(1)写出装置C中任意一种仪器的名称________。
(2)若选用氯酸钾为药品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写字母)。
(3)气体的性质是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的选择无关的是_______(填序号)。
A.颜色B.密度C.溶解性D.与氧气是否反应
(4)选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粉末状的二氧化锰混合制取一定量的氧气,你认为最理想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写字母),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注意:若答对下列问题将奖励4分,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5)资料显示,将新制的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到80℃时,才有较多的氧气产生,而相同质量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催化剂,常温下就会立即产生氧气,反应速度快,所需时间短。
①小强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当试管中有大量气泡出现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并未复燃,为此,他利用图乙装置收集气体,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那么图甲实验中带火星木条未复燃的原因是________。
②采用相同质量5%的过氧化氢溶液,图丙虚线表示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曲线,请你在该图中用实线画出利用催化剂制取氧气的大致曲线(假定两种方法过氧化氢均完全分解)。
三、本大题共6分。
16.小明在实验室里加热31.6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28.4g。将剩余固体溶解、过滤、烘干,回收二氧化锰。请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g。
(2)回收二氧化锰的质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yfbf/1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