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一词,最早记于《周易》,解释为:养生者,调养生息也。
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实现身体健康。让养生知识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走进生活。
欢迎收听:老曲养生讲堂。
点击下方音频,开启今日健康之门:
本期诊室
患者1:沈阳人77岁老大姐,高血压冠心病,最近几年血压不稳定,压差大,自己一个人过,腔梗轻微的,每次犯病都没啥反应,对高血压不敏感,颈椎堵了百分之七十,眼睛有白内障,飞蚊症,现在眼睛看不清了,喝水多,大便有点干燥,舌苔也挺好,小便正常。
老曲开方:豨莶草12g,杜仲20g,三七10g,罗布麻12g,用7天。
患者2:沈阳人苏家屯的64岁老弟,胃病,肚子胀,半夜犯胃病,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吃了很多药也不太好,吃完饭不爱消化,不能吃凉的,没有大便,身上发热,后背发热,眼睛淌眼泪,睡觉不好,一宿全做梦,白天困也睡不着,头昏脑涨,心脏不好,血压低头晕,口苦,嘴唇发紫,先是睡觉不好后是心脏不好,有前列腺炎,尿不出来,大便沾马桶,爱吃东西,耳鸣两个耳朵都想,胆小,眼干眼涩,上眼皮发沉,舌苔有齿痕,爱喝水,偶尔盗汗。
今日迎春
恭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年味儿
说起“年味”,还是儿时最浓。
从腊八就开始掰起指头倒计时:哪一天办年货,哪一天大扫除,哪一天吃团圆饭……
还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讲究:腊月二十八全家都要认真“洗邋遢(洗澡)”,洗掉一年的晦气;新衣必须叠好放在床头,等着初一再穿;除夕当晚要在孩子枕头下放红包“压岁”……
过年习俗
腊月三十除夕
“请年饺子”是除夕晚餐的标配。饺子形似元宝,有财源广进之意,又因形圆,象征年年全家团圆。这天多用饱满的肉馅饺子,表达生活富足,平安吉祥的愿景。吃完“请年饺子”便开始守岁,一家人通宵不眠、叙旧话新。
正月初一春节
“拜年”原指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如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这天,各家都会备好美味的九子果盘,供客人享用。
正月初二
俗称“迎婿日”,女儿要备办礼物,带着夫婿回娘家。岳父母会让女婿“食甜卵(吃鸡蛋)”,中午设家宴款待。
正月初四
传说初四是灶王爷回民间、点查户口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家中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恭迎灶王爷,同时,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将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正月初五
初五是财神诞辰,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灯烛辉煌,迎接“财神”,伙计们聚在一起吃路头酒,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正月初七
传说女蜗在创世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初七是人的生日,即“人日”。汉族这天都要“捞鱼生”:把鱼肉、配料倒进大盘,起身挥动筷子,一边捞动鱼料,一边喊:“捞啊!发啊!”,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面条也是这天不可缺少的食物,意在用面条缠住岁月,祈求福寿安康。
正月初八
初八是“谷日”,以往的这天,人们会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三餐不吃谷物,以示重视农业、珍惜粮食。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称“天公日”。这一天,全家斋戒沐浴,以庄严敬畏的心情举行祭拜,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这天,人们常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不少地方还演化出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喜欢本篇的朋友点个“在看”再走呗!
小知识:
春节期间要重视“食饮有节”,调整饮食时间使之正确,合理搭配营养使之均衡。全面平衡,即样样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单一的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因此,必须要合理膳食。
说得好!
温馨提示:
因个人体质不同,患病症状不同,老曲在节目里开出的中医验方,需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
曲老师健康咨询
多一点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yfbf/1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