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胆囊炎是指由细菌感染、高度浓缩的胆汁或反流入胆囊的胰液的化学刺激所引起的急性胆囊炎性疾病。临床特征是发热、右上腹痛和压痛、呕吐,白细胞增高等。慢性胆囊炎系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多与胆石症同时存在,少数为非结石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病证。本病患者女性多见,尤其是中年、肥胖者。本病属于中医的“黄疸”和“胁痛”的范畴。
病因病机
胁痛的产生有实证虚证之别,实证由于气滞、瘀血、湿热等实邪闭阻胁肋部经脉,不通则痛;虚证由精血不足,胁肋部经脉失养而致。
黄疽的发生与感受疫毒湿热之邪、饮食所伤、肝胆湿热、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其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涉及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等。若中阳偏盛,则湿从热化而成阳黄;中阳不足,则湿从寒化而成阴黄。
辨证分型
中医认为急性胆囊炎多为实证,慢性胆囊炎多为虚实夹杂之证。
1.肝气郁结: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动而增减,胸闷,喜叹息,得嗳气及矢气则舒,纳呆食少,脘腹胀满;苔薄白,脉弦。
2.瘀血阻络:胁肋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沉涩。
3.湿热蕴结:胁肋胀痛,触痛明显,拒按,口干苦,胸闷,纳呆,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4.肝阴不足: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咽干口燥,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针灸治疗
[治则]疏肝利胆,理气止痛。
[处方]胆囊穴、三阴交、肝俞、胆俞、至阳。
[加减]气郁加行间;湿热内盛加足三里、阴陵泉;发热大椎、曲池、合谷;胆绞痛加期门、章门、阴陵泉;胸满加膈俞、内关。
[操作]急性胆囊炎,根据不同证候类型,每次选取3~5对穴位,针刺得气后,反复提插捻转,行强刺激,或加电针,以加强刺激,频率~次/分,强度宜由弱而强,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40分钟,间歇行针,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2次,7次为一疗程。慢性胆囊炎,一般先针远道穴位,再针腹部穴位,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手法宜轻,隔日针灸一次,15次为一疗程。
点穴疗法
[取穴]胆俞、足三里、中脘、胆囊穴。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点压上述穴位,每穴点压二分钟至五分钟左右,临床还可以根据症状辩证取穴
耳针疗法
[取穴]神门、胰、胆、肝、肩、交感、内分泌、十二指肠、脾。
[操作]选择2~4个反应较敏感的穴位,用针刺治疗。急性发病,则用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留针期间间断行针,以加强刺激;如为慢性发作,则行中低强度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日治疗1~2次,7~10次为一疗程,两耳交替使用。亦可用王不留行籽作耳穴贴压,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2~3天更换一次。
宗筋按摩
宗筋按摩对胆囊炎有特效,因为肝胆经的走行路线和宗筋大部分重合,宗筋按摩对胆囊炎、脂肪肝、胆结石、肝炎等疾病疗效显著。
注意事项
1.急性胆囊炎症状重、病情急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积极治疗,以免反复发作。
3.宜选用低脂肪饮食。
内容来源于网络
更多常识请点下面阅读原文
怎样预防儿童白癜风中医白癜风医院在哪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rczy/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