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胆石症艾灸妙招

胆囊炎、胆石症艾灸妙招

本期精选

中华精髓经络疏通养生寿百岁

养生修性平衡阴阳尽在学学艾灸

胆囊炎、胆石症是外科常见病之一,其主要致病原因为细菌感染,胆汁排泄受阻、胆盐刺激以及胰液向胆管反流等引起发炎。其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畏寒、口苦,右上腹痛并放散至背部,可伴有黄疸等。胆囊炎与胆石症的关系非常密切,往往互为因果。

中医虽无胆囊炎、胆石症病名,但对其症候和诊治早有认识和记载。中医认为,本病是内伤七情,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胆失通畅,胆汁郁积,郁久化热;或饮食不节,脾胃受寒,运化失司,湿热内生,蕴结不散则发病。

1

取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胆囊,内关,公孙,行间。

灸法:①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约5分钟,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②艾炷灸:将穴位涂上大蒜汁,以粘住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燃烧加快,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去除艾炷。一般灸3~10壮。③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间穿数孔,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用途:适用于气滞型胆囊炎、胆石症,证见右胁胀痛,串痛和隐痛,牵引肩背痛,情绪波动时加重,伴口苦,恶心,纳差。

2

取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胆囊,曲池,外关,大椎,阴陵泉。

灸法:①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约5分钟,刺激以能忍受为度。②艾炷灸:将穴位涂上大蒜汁,以粘住艾炷。选用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燃烧加快,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去除艾炷。一般灸3~10壮。③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间穿数孔,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用途:适用于湿热型胆囊炎、胆石症,证见胁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绞痛,阵发性加剧,口苦咽干,纳差,恶心呕吐,发热恶寒,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3

取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胆囊,大椎,水沟,十宣。

灸法:艾灸穴位要有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的时间要短,火力要壮,可用艾炷或艾条灸。

用途:适用于脓毒型胆囊炎、胆石症,证见右上腹持续剧痛,腹肌紧张拒按,黄疸,高热,口苦,尿液黄赤,大便秘结,神情淡漠,甚则神智昏迷,胡言乱语,呼吸短浅。

4

取穴:肝俞,胆俞,日月,期门,胆囊,太溪,阴陵泉,三阴交。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艾条火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每次选4~5穴,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每日灸1次,5~7天为一疗程。②艾炷无瘢痕直接灸:将施灸穴涂敷少许凡士林油,放小艾炷点燃,皮肤感到灼痛时即去除艾炷,更换新艾炷续灸,连灸3~7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③艾炷隔姜灸:穴位上放2毫米厚的生姜片,中间穿数孔,生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

用途:适用于阴虚型胆囊炎、胆石症,证见右肋隐隐作痛,其痛绵绵不休,头晕目眩,口干咽燥,心中烦热。

饮食宜选用清淡易消化的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宜多食绿叶蔬菜、豆制品、豆类、新鲜水果及米面杂粮等。禁忌肥肉、荤油及煎炸食品,禁烟酒,禁暴饮暴食。

扫描







































北京中科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hizn/86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