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堂论道依据经典理论治疗黄褐斑

  黄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一种色素性沉着性皮肤病,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面部,无炎症表现及鳞屑,无明显自觉症状;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病程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主要诱因有精神因素、日晒、化妆品使用不当、妊娠、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其发展缓慢,病势绵延,影响到患者面部美观,导致部分患者产生严重思想负担。

  就目前治疗黄褐斑的现状来看,西医治疗多采用外治法,虽有一定效果,但久用也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如产生外源性黄褐斑、皮肤萎缩、 性脱色造成的“点斑样”、色素反弹等。口服常用维生素C和E,但疗效欠理想。而中医药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具有毒副作用轻,疗效持久稳定,特别是内服汤剂,不直接接触皮肤,从整体上进行调节,对面部皮肤无 ,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

  黄褐斑是现代医学的名词,中医并无相关名称,但具体症状早在两千年前成书《黄帝内经》就有了记载:如《灵枢·经脉》曰:“足少阳之脉,……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

  根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理论,少阳胆气升,则十一脏之气皆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少阳之气厥逆,少阳之气不升,则五脏六腑精气不能上荣于面,外养于形体,故面色晦暗如尘土,全身肌肤得不到精气的滋养而无光泽。“肝足厥阴之脉……甚则嗌干,面尘脱色。”也指出了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足厥阴肝经之气不能上养咽喉颜面,则见咽喉发干,面部如蒙尘土暗无光泽。至于何种病因导致的肝胆经气厥逆,《内经》并未展开论述,比《内经》成书稍晚的《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是色泽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难经》的作者认为面色不华的病因是“瘀血”。

  根据《内经》《难经》的理论,黄褐斑的发生是由于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胆气不升,使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颜面失于荣养是黄褐斑病机的关键。所以治疗的关键在于胆气升,血脉通,颜面得到气血的濡养,则色斑自去,受经典理论的启发,尝试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多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26岁,年3月11日就诊,主诉面部色素斑3年,3年前顺产1男婴,2个月后发现面部出现浅褐色斑,3年来,曾用外用药涂抹,也曾内服维生素B和C,但均无效果,就诊时见皮损对称分布于颧部及颊部而呈蝴蝶形,累及前额、鼻、口周或颊部。皮损为大小不一、边缘清楚的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自诉受紫外线照晒后颜色加深;常在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则减轻。无自觉症状,舌暗苔白,脉沉涩。诊断为黄褐斑,证属肝郁血瘀型。处方血府逐瘀汤加味,服用3周后,面部色斑显减,效不更方,原方继服2个月后,面部色斑基本消失。

  黄褐斑的皮损虽然在皮表,但肤表的华色与体内五脏相关,尤和气血有着密切关系,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所以对黄褐斑的治疗应以调和五脏气血为主,由于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情绪喜怒不节,导致运行失常,瘀滞于面部,形成黄褐斑,治疗应以行气活血为主,使气血行,则瘀斑散,方中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药活血祛瘀;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牛膝祛瘀而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柴胡升少阳胆气,枳壳、桔梗疏畅胸中气滞,使气行则血行;甘草协调诸药。诸药合用,使瘀去气行,加入土元、僵蚕的目的,在于利用虫类药的搜剔走窜之性,来增强方中活血化瘀药的功效。由于药物契合病机,故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

 

  张银柱,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出诊专家,国医大师王玉川传承工作室成员,临床擅长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结节病、荨麻疹、银屑病、冠心病、糖尿病、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肝硬化、脂肪肝、乙肝、慢性咽炎,痤疮、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胆囊炎、胆囊结石,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症等有较好的疗效。

  门诊时间:每周四下午13:30-16:30,国医堂二楼10诊室









































治愈白癜风多少钱
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hizn/576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