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胆囊炎

大年初三的夜班,我们迎来了数个胆囊体积大,腔内探及结石的患者,考虑为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为什么新年伊始这个疾病如此高发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胆囊结石、胆囊炎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

右上腹疼痛并牵涉至右肩胛部和背部,是胆囊炎的典型腹痛表现,并且伴有恶心、呕吐,这种疼痛往往与饮食有关,油腻饮食常常诱发,疼痛有时多发生于夜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它在节后夜晚高发了,而且据统计,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复发。

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与结石是否引起胆囊梗阻及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较大的结石不易引起胆囊的梗阻,可长期不发生症状,病人无任何不适感觉,仅在超声体检时发现。少数病人的胆囊结石典型症状也为胆绞痛。

对于非典型者,常常表现为胃脘疼痛,或者上腹部不舒服,多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发生,此时,应该行超声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胆囊结石或者胆囊炎。

接下来,我们具体介绍关于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的日常饮食注意事项。

胆囊炎属消化道疾病,在日常膳食中还是有一定的禁忌,主要包括刺激性食物和强烈调味品,如辣椒、咖喱、芥末、酒、咖啡等,煎炸及产气食物,如牛奶、洋葱、蒜苗、萝卜、黄豆等。胆囊炎患者于急性发作期应禁食;待疼痛缓解后,根据病情循序渐进地调配饮食,可选用清淡流质或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碳水化合物流质食品,如米汤、藕粉、蔬菜汁、鲜果汁、米汤加蜂蜜等食物;病情进一步好转后,可选择低脂半流质或低脂少渣软饭食用。慢性胆囊炎患者对饮食的要求与胆囊结石患者(尤其是曾出现过胆绞痛发作的患者)对饮食的要求基本一致,而且要求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病情加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少吃脂肪过多的食物尤其要避免吃肥肉、鸡皮和食油多的食物,如油煎、油炸饼、油条,不吃猪油等动物脂肪,以免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高,炒菜可用植物油,如菜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它们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慢性胆囊炎患者需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每天<20克,后可逐渐增加到40克以内;但应均匀分布于3餐膳食中。

(2)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脑、肝、肾、鱼子、肠、鱿鱼等。

(3)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可选豆制品、鱼虾类、瘦肉、蛋清等食物。而且豆制品、豆类含卵磷脂较多,能降低和稳定胆固醇。

(4)适当吃纤维素如各种蔬菜、马铃薯、胡萝卜、地瓜、笋、萝卜及水果。

(5)适当节制饮食在逢年过节,家人团聚,亲人聚会时更应注意。

(6)进食方式宜进食温热的食物,并建立少食多餐的原则,温热食物能使胆道口和胆道壁的肌肉松弛,食物可反复刺激胆囊收缩,从而促进胆汁排出达到引流目的。

对于各种疾病,预防都优于治疗,虽然胆囊结石的发病原因还没有完全清楚,但是从目前已明了的发病原因着手,制定科学的三级预防方法,能够极大减低胆囊结石对机体造成的伤害。科学防治胆囊结石,就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即是治,治亦是防,防治合一。对于广大民众,我们强调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初级预防或病因预防,即首先找出各种胆囊结石高发的危险因素,再去采取预防措施,从源头上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生。一级预防当然也是最重要最积极的防治措施,即从生活、饮食规律入手,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需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充分合作。

1.进食有规律,这是预防结石的最好方法。饮食要定时、定量。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重视早餐,因为空腹时胆汁分泌减少,而胆固醇含量不变,形成高胆固醇胆汁;加之不吃早餐和饮食不规律者,胆囊不能及时排空,容易使胆汁浓缩和胆固醇沉积,久之易形成结石。

2.饮食要有节制,不要偏食,避免暴饮暴食。平时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宜多食高纤维的清淡易消化食物。严格控制食用肥肉、辛辣食物、油炸食品,以及含油脂多的干果、及蛋黄、动物内脏、鱼子等,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3.肥胖是胆结石的危险因素。强调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使体重保持在健康的范围内。

4.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维持理想体重,防止便秘。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更要有意识地多做运动,避免长时间坐着,防止过度肥胖。

5.注意平时多饮水,改善情绪,充足睡眠。长期精神紧张、抑郁、失眠等可导致内脏机能紊乱,促使结石形成。

最后,希望大家注重预防,保持健康!

愿我们的服务

为您带来无限的健康

医院超声科

以上部分文字及图片整理自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果侵犯作者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滦医超人

赞赏

长按







































中药可以治愈白癜风吗
白癜风应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hizn/10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