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碳账户来了,14亿人消费侧碳中和,离

导读:全球进入气候经济时代,世界主流经济体都制定了各自碳中和目标,而今年高温热浪天气也让感受到了温室效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欧洲电网一度崩溃,深陷能源危机。

欧盟虽然出于一己私利,延迟了碳中和目标,但能源与工业低碳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全球主要经济体走向碳中和,才能完成气候大会上承诺的控温1.5-2度的目标。

农业经济时代,碳排放量极低,温室气候根本不存在,随着工业革命到来,欧美经济体率先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经济高速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并且很早达到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量的峰值,而欧美工业革命的百年经济繁荣,也带来了巨量历史碳排放量,造就了现在的温室效应。

欧美在提出碳排放权的初期,不是为了解决温室效应,而是为了限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实现脱贫致富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发展,表面是环保低碳,实际上是贸易保护。

碳排放权是经济发展权,西方发达经济体忽略了自身的历史碳排放量,把温室效应的责任推给了还处于发展中的经济体,以此来保障少数人口的欧美经济体能够保持经济优势地位,享受物质生活,而占据全球大多数人口多发展中经济体,则始终处于低端产业链和服务市场,为欧美市场服务。

在欧盟延迟碳中和,美国不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协议的情况下,人均碳排放量只有欧美一半的中国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在保障能源和工业贸易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推动双碳产业发展,实现能源经济和工业贸易的低碳绿色转型,完成碳中和目标。

在年碳达峰与年碳中和目标下,我们在上海落地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所,首批纳入了多家电力行业企业,完成了首次碳配额的履约周期,而未来8大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比如钢铁,水泥,煤化工,石油化工等都将逐步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碳管理时代,企业的经营发展也需要纳入碳市场的监管,需要逐步公布自身的碳排放数据,符合ESG的评价体系,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企业打造自身绿色品牌,体现企业社会担当与环境友好度的方式。

能源和工业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但个人和家庭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碳排放量,看似微不足道,但是14亿人积累起来的个人碳排放量,却是十分庞大的。

当各行各业逐步纳入碳排放管理市场的时候,如果能把个人和家庭的碳排放也纳入碳市场,将会加速我们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让低碳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个人和家庭的碳市场价值几何?我们对碳普惠机制与个人碳账户做一个深度科普:

个人碳市场是中国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主要纳入的是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比如参与首批碳配额履约的发电供热行业,后续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等8大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也将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碳配额履约,高碳相关的行业都设置了行业碳排放基准线,而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和家庭的碳排放是没有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的。

随着欧盟碳税的出现,中国也需要加速建立碳税机制,对高碳产品征税额外的碳税,如果对已经纳入碳排放管理,参与碳配额履约周期的高碳行业和企业,再增加额外的碳税征收,负担太重了。

未来的模式是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纳入碳市场的碳配额交易机制,而中小企业等碳排放相对不高的,则通过征收碳税的方式纳入碳管理市场。

而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碳排放管理,则通过碳普惠机制来实现,目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都发布了碳普惠方法学,用来量化个人和家庭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碳排放数据,这也意味着未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碳排放数据,也将纳入碳排放管理市场,参与碳中和。

高碳行业的碳配额履约机制,中小企业的碳税机制,个人和家庭的碳普惠机制组成了我们的碳排放管理市场,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账户的出现,也意味着我们解决了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家庭,个人碳管理的全面覆盖。

碳普惠机制诞生于年世界地球日,由国内的9大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共同发布,简单来说,碳普惠就是通过正向引导机制,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基准参考,把小微企业,个体经营商户,家庭社区和个人的碳排放行为,节能减排行为进行具体的量化,并把其中的减排行为量化成具体的企业和个人碳信用和碳资产,参与碳金融市场,获得企业和个人碳信用的同时,也能增加个人碳资产回报。

在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市场出现之前,个人碳账户其实主要以环保公益形式存在,来自于大型企业和公益组织,而后联合国气候大会还推出了碳排放计算器,计算个人和家庭衣食住行的碳足迹和碳数据,依然是一种环保工具的形式存在。

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之后,阿里巴巴推出了蚂蚁森林把这种个人低碳环保公益行为变成了线上的一个产品,量化个人绿色消费和出行行为,然后变成绿色能量为线下植树造林和其他公益活动做贡献,这里也就有了公益型个人减碳账户的形式了。

今年9大碳交易平台推出碳普惠机制之后,个人的减碳行为真正有了标准的计算方法学,而且从公益属性走向碳交易属性,这也意味着个人碳账户真正诞生,融入了碳金融市场,变成了一种绿色资产,能够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成为了个人碳金融账户和碳信用账户。

个人碳账户是消费侧的碳中和,ESG走进大众工作与生活。

在双碳产业中,产业前端是能源,中端是工业生产,后端就是碳交易与碳吸收,整体来看前端和中端是控碳和减碳的方向,而后端则是一个碳交易市场和碳汇机制,完成能源和工业领域的碳中和。

如果从供需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双碳产业体系分为能源和工业供给侧碳中和,供应链体系碳中和,终端消费应用侧碳中和。

双碳产业整体上是围绕能源和工业领域的碳中和来推进的,这也就忽略了大众群体消费侧最小单位的碳中和,但这些个人消费侧的碳排放和碳减排数据,聚合起来的碳中和价值却是极大的。

能源供给和工业生产,包括碳排放较少的农业生产,最终都是为了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衣食住行的需求,为每个人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存在。

如果忽略了个人的碳排放数据,只对能源和工业领域的各行各业进行碳达峰和碳中和,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能源与工业碳中和趋势下,企业管理进入了双碳时代,企业不止是考虑短期成本利益的问题,还需要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财务报表只能看到企业短期的价值,而ESG评价体系才能真正看到企业对于社会的担当,环境的友好度,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价值。

在气候经济时代,全球ESG产业投资基金规模不断增长,已经突破40万亿,目的就是寻找低碳环保,有持续发展价值的优质企业和上市公司,而只注重短期财务回报的企业和上市公司,将得不到资本和市场的青睐,失去融资和长期发展的可能性。

企业引入ESG评价体系,可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碳管理,建立企业经营生产的碳足迹体系,实现碳中和目标,而ESG走进大众生活与工作,也将更好的实现消费侧的全面碳中和。

个人碳账户是在ESG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ESG是社会,环境和公司治理的缩写,简单来说个人碳账户就是考量个人碳减排与碳中和对社会的贡献,个人低碳行为对环境的保护和友好度,个人低碳行为给自身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当个人碳账户和ESG评价体系走进大众生活与工作,碳中和也从企业扩张到个人和家庭,形成了一个闭环的碳管理体系,也是一个闭环的双碳产业体系,实现终端消费侧的碳中和。

举个例子,阿里巴巴近期推出的88碳账户,其实就是建立了个人日常生活和消费侧的ESG评价体系,覆盖10亿消费群体的碳排放数据和碳减排数据。

阿里巴巴提出在年实现企业自身经营碳中和的目标,并且承诺15年内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要完成这个生态减碳目标,相当于每年要完成1亿吨的减碳KPI,仅仅靠企业内部碳中和是不够的。

如果要完成每年1亿吨减碳任务,阿里巴巴需要靠个人碳账户来实现,搭建一个覆盖10亿消费群体的个人ESG评价体系和碳足迹体系,88碳账户就是阿里系生态内的消费者碳减排和碳积分体系,与腾讯早期推出的低碳星球类似。

对于个人来说,拥有一个自己的碳账户,不仅能够为低碳环保做贡献,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还能为自己创造价值,比如个人碳账户积累的碳积分,可以用于消费和购物。

随着四大行推出个人碳金融账户与个人碳账户融合起来,未来个人碳账户积累的碳积分也可以参与碳市场交易,获得绿色碳资产回报,同时个人碳金融账户也会成为新ESG信用评价体系,提升你的个人信用价值,积累你的低碳信用。

个人碳账户的出现离不开数字经济与智能商业的发展

在传统经济年代,我们要推动气候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和个人碳中和,往往缺乏合适的碳数据测算工具,也没法采集大量的碳排放数据,准确评估碳排放情况,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碳中和提供了便利。

门户网站互联网1.0时代,只是简单的信息在线化;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2.0时代,我们处于了一个信息,商品,物流大爆炸的阶段,数字经济和智能商业则是互联网3.0时代,个人碳账户的出现与发展,也离不开数字化与智能商业。

我们根据碳排放总量指标,分摊给各大行业和企业,建立各行各业的碳排放基准线,以组织和机构为单位,加上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对企业经营和产品生产的碳排放管理,相对比较系统和简单化。

但个人的碳数据管理和量化比企业更加复杂,更加琐碎,也是最难精准测算的部分,如果没有数据智能和数字科技的支持,个人碳排放的度量,十几亿人的碳减排行为的评估很难实现,个人碳账户也就不可能诞生。

行业和企业的碳管理和ESG体系,只能解决供给侧和供应链侧的部分碳中和,无法真正覆盖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回收侧的全面碳足迹管理。

产品消费侧的碳中和一来主动权在消费者,而不是企业,而且处于成本考量,企业也乐于把消费侧碳中和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减轻自身负担。

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与传统企业相比,优势恰恰在消费侧碳中和,传统企业面临比较大的碳减排压力,特别是8大高耗能行业,而互联网企业属于轻资产类型,也没有被纳入碳排放权管理市场,本身没有碳中和的责任。

传统企业不仅需要优化企业经营生产结构来实现碳减排,还需要完成数字化和智能化来搭建企业碳排放管理和产品碳足迹体系,再兼顾自身无法把控的用户消费侧碳中和,往往吃力不讨好。而互联网企业具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因,也是最适合推动消费侧碳中和的企业。

数字经济和智能商业使得个人衣食住行的碎片化碳排放和碳减排行为有了量化的可能性,而碳交易平台和碳普惠方法学则为个人碳账户建立了提供了标准和市场,这也意味着未来每个人既可以做一个低碳环保人士,也可以成为新时代的卖碳翁,参与40年碳中和红利,把碳中和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

双碳经济战略,企业碳管理与碳中和,个人碳账户构成了一个百万亿的投资赛道和市场风口,也是未来的蓝海市场,潜力无限,个人和企业该如何把握碳商机,参与40年碳中和红利呢?欢迎订阅我的碳专栏,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bybl/1559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