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风盛行,可乐为何还能行

碳酸饮料还香吗?

上周,可口可乐公司发布了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年可口可乐整体营收为.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据财报显示,可口可乐年的成绩主要来自于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市场的强劲增长。

尤其在中国市场,年的无糖可乐与年四季度相比实现了翻番。

显然对可口可乐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深思,为什么在低糖健康的消费升级时代,被打上“不健康”的碳酸饮料依旧会有如此大的市场?消费者为什么依旧对快乐肥宅水有着如此大的依赖度?

根据Euromonitor的统计数据显示,年碳酸饮料在软饮料行业中的市场份额从曾经的前三下滑至第四位,占比为14.94%,在中国市场碳酸饮料的产业整体呈波动状态。

例如-年连续3年下滑,年又与上年持平,而到了-年则开始呈增长态势。从市场份额上来看,中国碳酸饮料市场规模整体下滑,这与全球碳酸饮料市场疲软遥相呼应。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对糖的“恐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对自身健康更加关心,因此在全球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健康低糖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流,这一部分来自于医学知识的普及,另一部分来自于低糖低脂的新品牌市场教育。

其实论糖分,果汁的含糖量并不比碳酸饮料低,但为何果汁能够超越碳酸饮料成为中国饮料行业市场份额前三呢?

因为新鲜感和原浆鲜榨及NFC技术的成熟,让果汁看上去比二氧化碳+糖的碳酸饮料更加健康,消费升级时代,我们不仅对配料表有着更为专业的判断,而且对产品原材料的追求也上升了一个高度。

因此二氧化碳和糖并不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碳酸饮料的关键,新鲜感和营养才是。

目前市场上茶饮和果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些看上去更健康的饮料成为年轻人高频复购的产品,但同时碳酸饮料仍然具有较大的魅力,例如可乐。

为什么在碳酸饮料市场份额下滑的今天,可口可乐依旧能够获得增长呢?

抛开疫情的影响,其实像可口可乐和百事这样的全球头部碳酸饮料品牌依旧具庞大的市场,从其财报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市场也是可口可乐获得增长的关键。

为什么呢?

首先是品牌力,可口可乐的品牌影响力无人可及,甚至在消费者眼中成为碳酸饮料的品类代表,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购买碳酸饮料基本上会首选可口可乐,其次才是百事。

其次就是渠道力,可口可乐在中国线下市场可以说无处不在,无论是便利店还是乡镇夫妻老婆店,都能够看到可口可乐的产品,强势的渠道力为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构建了一张巨大的销售网络,所见即所得也成为消费者眼前高曝光产品之一,与此同时可口可乐的排面陈列也做的十分耀眼,红色的瓶身让大面积陈列很容易被人注意到。

当然最关键的就是价格,一直以来可口可乐的产品价格十分稳定,与新锐饮料品牌相比,可口可乐的价格始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除了品牌效应之外,配方的相对简单也是其多年保持价格稳定的原因之一,

二氧化碳+糖的配方也能让生产成本较低,并且其具备了标准化工业生产的条件,即便自己没有工厂也能够保证口感的一致性。

再者就是营销思路,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解渴是饮料品类的卖点,但可口可乐的定位似乎不是帮助消费者解渴,而是让消费者拥有更爽的口感体验。

这来自于二氧化碳的魅力,能够帮助人体带走更多的热量,因此碳酸饮料也成为夏季降温的重要产品之一,大部分消费者选择可口可乐并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体验二氧化碳带来的爽点,但反观气泡水和其他茶饮品牌,大都在“含糖量”上做文章,但消费者是不理智的,虽然健康是最高追求,但“爽和成瘾”才是刚需。

恰好这两点可乐都同时拥有。

另外一点就是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定位。

虽然可口可乐是饮料,但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把它当饮料,而是定位为一款能够带来爽和解压的产品。甚至是一款具有相同认知的社交产品。

比如在宴请上,无论是婚礼还是过年,可乐都是桌上的标配,成为餐桌上的标配。

因为可乐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统一认知,辨识度高,选择成本低。

再比如在网吧激战,除了红牛更多人选择可乐,因为可乐的口感能够让人更爽。

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其实对于产品含糖量高低不重要,因为此时的产品具有社交属性和情绪价值。

最后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够让消费者依赖,还离不开其与时俱进的思维,零度可乐就是最好的例子,让消费者及能够免于摄糖过高的焦虑,又能够获得爽的体验。

其实从口感上无糖可乐不如传统可乐体验好,但却在中国市场销量大增,这就是因为消费者更多的希望从无糖可乐身上获得感觉上的体验。

快乐肥宅水就是要给人带来快乐。

当然也有人会说,既然这样,是不是"二氧化碳+饮料"都能够获得不错的成长?

当然不是,比如这几年一些地方可乐品牌相继复出,但却没有成为爆品。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是品牌力不足,二是产品没有创新性。

品牌力不足除了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之外,也做不到价格极致性价比,再加上产品口味和口感不如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那样具有高辨识度,消费者当然不会认可。

毕竟3元可乐和5元地方可乐相比,情怀不能撑起市场,价格才是。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气泡水这几年增长较快,其实除了天然气泡水之外,大部分气泡水都是加入了二氧化碳,只不过含糖量比可乐要低,有人说这类产品会超越可乐。

显然并不可能,如果说在某个地区或某个时间段里能够超过可乐或许还会靠谱,但要从品类和产品的维度上对比,显然不可能,首先价格就无法被超越,因为没有一家气泡水能把相同规格的产品做到4元以内。

而且对于消费者来说解渴可以选择矿泉水,营养可以选择果汁,健康可以选择茶饮。而气泡水的本质和可乐一样就是满足消费者爽的需求,只不过从成分上比可乐含糖量要低,口味要多。

既然这样,可乐还是很香的。

所以可口可乐的财报好看与否,其实与碳酸饮料是否不健康没有多大的关系,而看重的是品牌,渠道,价格和产品能够带给消费者的需求是否被满足。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kw.com/bybl/1506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